网上配资平台发现近期以来硅片价格持续下跌,备受市场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促进会硅业分会最新报告说明,这个星期硅片价格下滑非常大,在这其中M6、M10、G12单轴晶体硅片成交量基准价分别降至5.08元/片、5.41元/片、7.25元/片,周环比下滑各是15.2%、20%、18.4%。那么,硅片价格持续下跌带来哪些影响?
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一个统一答案的,毕竟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操盘方式都不一样,再说,即使每个人都采用统一方式,我们通过配资股票所获得的利润也会非常不一样,所以,扯开现实来探讨这个问题是不可取的。接下来,配资头条将会用举例的方式,来分别说一下什么类型的人会适合在杠杆配资长期使用,什么样的人应该见好就收。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硅料价格反弹属于短期波动,长期看上游降价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今年硅料价格水平在120元/kg到150元/kg之间,乐观预计下可能到180元/kg,具体取决于上游控价措施。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1月16日多晶硅致密料均价回升至165元/kg,环比上涨35元/kg。另据了解,国内某龙头硅片价格再次出现大幅跳涨,182mm硅片跳涨至45元/片,较昨日上涨0.55元/片。210mm尺寸硅片跳涨至8元/片,较前一日上涨0.7元/片。
相关概念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的最后两个月,硅料价格出现了大幅松动。2022年10月底,国内硅料价格还位于约33万元/吨高点。今年1月11日,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数据显示,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5万元/吨至10万元/吨,周环比跌幅为32%;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3万元/吨至18万元/吨,周环比跌幅为65%。与去年10月份的高位相比,硅料价格跌幅近半。
晶澳科技00245SZ):公司为全球光伏组件头部企业,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硅片、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等业务垂直一体化发展,营收主要来源于子公司晶澳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前三名。
大全能源:当前公司硅料产能已经达到15万吨/年,公司是一线硅料企业。后续公司规划了包头基地20万吨硅料产能,其中1期10万吨已经开始建设,预计2023年终投产,届时公司硅料产能将达到25万吨/年。
在IDC的中国人工智能之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排名中,配资股票,智慧眼亦进入前七,排在其前面的正是商汤旷视海康云从依等行业耳熟能详的名字。TCL中环: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单晶总产能提升至128GW;晶片环节,公司在天津年产25GW高效太阳能超薄硅单晶片智慧工厂项目和宜兴年产30GW高纯太阳能超薄硅单晶材料智慧工厂项目的加速投建、投产,有效保障了G12战略产品产销规模提升,在供应链波动下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SMM预计,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约350GW,同比增长40%左右,国内硅料产能为244万吨、同比增长125%。据供需关系看,考虑容配比及各环节损耗,2023年光伏行业对硅料需求量约115万吨;由此计算,硅料的产能利用率仅超47%。
通威股份:2022年至今公司与美科硅能源、双良硅材料、云南宇泽、青海高景、隆基绿能共计签约硅料采购长单5份,合计109万吨,锁单时间持续至2027年,公司2022-2023年产能已经100%被锁定。
硅料价格止跌回升反映需求端的复苏已完成在整个主产业链上的传导,硅片、电池、组件环节再价格企稳下减值风险减小同时在需求支撑下盈利均有望企稳甚至向上,推荐硅片企业TCL中环,电池片企业爱旭股份、钧达股份,组件一体化企业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硅片组件一体化企业隆基绿能。
事实上,市场一直留有硅料过剩的声音。硅业分会指出,仅去年底国内硅料已投产产能117万吨,已经完全满足全年全球组件交流侧350GW装机总需求,实际上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已出现硅料明显供大于求,今年一季度开始硅料将出现严重过剩。
财通证券研报指出,此轮价格反弹主要原因有:硅片企业库存减少,降价压力逐渐释放;电池片企业保持高稼动率率,对硅片需求增强;同时前期降价带来的经济性提升,下游需求有望提振,从调研来看,目前多数企业反馈春节工厂保持正常运转,放假较少,23年Q1有望淡季不淡,基于此硅料企业惜售,硅片寻求涨价。
而天风证券研报指出,此前随着硅料价格的一路走跌,市场预期23年硅料价格中枢可能降至10万以下。随着需求的回升,硅料价格短期形成支撑。在23年硅料产业链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看好头部硅料企业随着硅料价格短期超跌反弹带来的投资机会,看好通威股份23年220亿,对应PE9X;大全能源23年127亿,对应PE8X。
政策方面,1月17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简单且行之有效的策略至今还没有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很多人宁愿自己炒股,哪怕炒得遍体鳞伤,也不愿意考虑用这种策略致胜,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呢?深入分析,可能对改变未来投资绩效很有意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牛证券观点